


根据山东省委健康扶贫工作部署,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在扶贫中的优势作用,学校决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扶贫义诊”活动。通过走进第一书记帮扶村、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帮扶地等地区,广泛开展义诊、疾病咨询、疑难病例会诊、健康知识宣传和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等活动,使中医药更好的惠及了民生,在为民服务中彰显了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做出了中医贡献。
自活动开展以来,各个部门结合业务实际特点,摸索总结出了切实有效的帮扶之路。为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扶贫先扶智”中的优势作用,图书馆党总支组织成立“义诊和文化下乡服务队”;为强化校地合作,落实武继彪书记走访调研的希望指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在宁津县大曹镇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党建活动进村庄、进社区、进企业,有助于形成高水平党建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管理学院与大曹镇结成合作对子,学院骨干受聘为业余党校教师,通过载体共建的形式,将大曹镇打造成为德州地区马克思主义高水平理论实践基地。
10月17日,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八名专家赴淄博市沣水镇,分别在帮扶地河庄村、东高村开展义诊。活动现场,服务队员们对前来的广大村民进行健康宣传,讲解中医药在治病、保健方面的优势特点,为前来应诊的村民细致把脉、询问病情、指导用药和详查身体,累计接诊过百次,受到广大村民的交口赞扬。
随后,姜桂宁书记带队来到困难老党员赵万文的家中,赵万文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老伴也患有严重的风湿骨痛,见此情景,同行专家随即询问了病情和用药情况,并再三叮嘱用药量一定要准确,日常生活中要着重增加生姜的食用,以食疗加药物的治疗方案才能使病情有效好转。同时,马传江馆长还走访了河庄村的两名困难党员代表,给他们送去食用油和大米等生活必须品。在东高村委大院,图书馆党总支为村民现场书写书法作品十余幅,捐赠中医类图书90余册、健康科普类期刊400余册。
东高村委主任刘学军激动的说,“这是东高村收获最大、最实在的一次。山东中医药大学驻村干部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实惠,更多的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财富。”东高村原来周围山上有砖瓦厂和矿厂,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加剧了以种地为生的部分村民的贫困。现在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推进落实,当地村委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新发展规划,开发了“红色沣水”旅游项目,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已经逐步走向了“红色+绿色”的发展道路。
11月14日,图书馆党总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和管理学院党总支组成联合服务队,来到帮扶地宁津县大曹镇,先后走访包庄村、黄河涯村老党员代表,送去生活慰问品。上午,于大曹镇政府礼堂举行“山东中医药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中共大曹镇委员会业余党校”揭牌仪式,随后图书馆与管理学院共同向业余党校捐赠了总价值2万元的图书资料。
宁津县当地领导邹波表示,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没有辜负组织信任,没有辜负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期望,通过实地调研,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挖掘中草药种植的可行性方案,是真正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真正的为了宁津发展负重前行。
图书馆总支书书记姜桂宁表示,思政小课堂要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起来,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扶贫工作、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机结合。今后,山东中医药大学将继续落实省委健康扶贫工作部署,深入乡镇,深入群众,以第一书记和挂职干部为纽带,为帮扶地多输送人才,多寻找惠民项目,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指出,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在建设健康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少不了中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校师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医药”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砥砺前行,将从“疾病”研究转向为“人”和“健康”提供服务,本次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扶贫义诊活动就是一个直观的写照。通过开展义诊、走访困难党员群众、捐赠图书和书法作品等形式,给帮扶地的村民送健康、送温暖、送文化、送精神。在山东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下,山东中医药大学借助“智力”优势,发挥中医药扶贫先导作用,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中医药扶贫扶智体系。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中医药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将中医药扶贫扶智一以贯之的进行下去,为健康中国持续蓄力,为乡村振兴谋根生花。